老式听诊器、木头药箱、铝质针盒、二八自行车……2025届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怀着崇敬之心再次走进徐州医科大学赤脚医生博物馆,感受“一肩药箱一肩锄,银针草药把病除,出诊愿翻千层岭,随叫随到昼夜劳”的赤脚医生服务场景。近日,徐州医科大学2025届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代表座谈会举行。仲夏时节,150余名农村订单定向本科毕业生将全部“落户”基层,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健康卫士”。
从制度保障到培养落地,破解基层医疗人才困局
基层医疗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困境,曾是制约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顽疾。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原国家卫计委为解决基层乡镇卫生院医生严重缺乏的状况,开始面向贫困县定点培养基层乡镇卫生院留得下、用得起的乡村医生。2015年,江苏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的通知》,面向农村生源,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近年来,作为江苏省首批承担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的高校之一,徐州医科大学开设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麻醉学3个专业,共培养了1581名本科定向生奔赴江苏72个县区,扎根基层,用创新实践书写着健康中国的“基层答卷”。
为破解传统医学教育与基层需求脱节的难题,学校将基础课程融入农药中毒、慢病管理等农村常见病案例;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增设方言沟通、家庭签约服务模拟;新冠疫情暴发后,紧急增设预防医学定向班,两年培养50名专业人才奔赴流调溯源、隔离管控一线,在实战中淬炼出“一专多能”的硬核本领。
从“下得去”到“用得好”,锻造基层卫生健康守门人
定向生“下得去”是起点,“留得住、用得好”才是关键。在徐州医科大学的定向医学生课堂上,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重构。学校将基层医疗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南针”,构建起“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社区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针对基层医疗工作需要,学校专门为定向医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现代社区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相关课程;在保证学生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四大科室实习时间的基础上,学校还增设符合定向生培养特色的社区医院实习周数;在完成学校五年的本科学业后,定向医学生还要继续到三级医院进行三年的临床规培,着重培养临床能力,提升基层岗位胜任力。
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扎根基层的信念却需浸润。学校依托校史馆、生命科学馆、赤脚医生博物馆等创新开展医德教育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组建专项团队开展“赤脚医生口述史”调研,奔赴江苏、上海、江西、安徽、河南等5个省12个地区,采访多位乡村医生,鼓励学生用脚步丈量乡土;定期开展赤脚医生精神传承交流座谈会,通过与基层医生的对话,让“奉献、敬业、坚守、赤诚”的职业精神可触可感。
从专业空白到无影灯明,筑牢基层医疗卫生防线
徐州医科大学作为全国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江苏省内唯一开设麻醉学定向培养的高校,自2016年起累计招收近600名麻醉本科定向生,其中346名学生已顺利毕业,扎根基层,极大提高了省内基层医疗单位的麻醉医疗水平。陈杰是徐州医科大学的首批麻醉本科定向生。他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优异成绩通过规培,取得执业证书,并通过了主治医师考试,锻炼了他的专业技术和医学素养。
“过去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疼痛门诊,因为缺少专业医生。”现在淮安市洪泽区黄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陈杰回忆,他在学校期间辅修了疼痛学专业,到岗后建起专业化的疼痛门诊,提高了当地居民正确认识疼痛相关疾病的意识。他们带着专业的知识深入基层,在地方开展常见疼痛疾病的科普、慢性病相关知识的普及等,更好地服务基层人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报道链接:https://app.xdplus.cn/xdk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05/145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