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开往合肥的G7688次高铁列车上,一则紧急广播打破了车厢的平静——“寻找医务人员,有乘客突发状况!”此时,刚刚结束学校工会活动、正在返程的徐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师黄一虹、刘洋、董国凯,立刻起身赶往事发车厢。
到达现场后,他们看到一名青年男性乘客仰卧在地,面色苍白,已失去意识。列车员同步告知关键信息:“这位乘客是赶车时奔跑上车的,刚上车就突然栽倒了。”
时间就是生命。三人迅速进入“急救状态”:黄一虹凭借丰富经验,第一时间检查患者呼吸、脉搏和意识;刘洋协助褪去患者部分衣物帮助散热;董国凯测量血压,同时观察胸廓起伏、皮肤温度及瞳孔反射。分工明确的操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患者基本状况的初步判断。
结合“奔跑上车”的背景和检查情况,黄一虹快速判定:患者因高温脱水导致昏迷。“准备冰块和盐糖水!”他当即提出救援方案,随后用列车上的冷冻矿泉水为患者物理降温。与此同时,董国凯查看患者随身物品寻找病历线索并联系家属,刘洋则着手调配盐糖水。
从听到广播赶到现场,到实施一系列急救措施,整个过程紧张却有序。约20分钟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也趋于平稳。确认患者脱离危险后,黄一虹向列车员详细交代了后续照料要点,特别强调到站后需及时送医,之后三人便悄然离开。
此次高铁上的紧急救援,展现了三位教师临危不乱的专业素养。他们用精准的判断、默契的配合和及时的施救,践行了医者使命,让“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誓言在飞驰的高铁上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报道链接:https://jsnews.jschina.com.cn/xz/a/202507/t20250726_s68844ddce4b0c83a068259b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