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的重要阵地。徐州医科大学以扁平化模式直面学生在专业认同、学业精进、心理调适、职业坚守、就业选择等方面的现实需求,积极推行“双螺旋”工作法,通过筑牢党建根基、打造党建载体、激发党建活力、凝练党建成果,用“浸润式教育”将党建引领做到“家”,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筑牢“双螺旋”根基,思想引领与组织保障同频共振
建立校领导联系社区机制。深化领导干部“七进行动”,通过开展“理想·对话”书记沙龙等活动,激励学生争做“有志、有为、有识、有德”的“新质生产力青年”。建立育人队伍下沉社区机制。形成辅导员工作室、导师工作坊、党员工作站、党员责任区全员协同育人效应,邀请名医专家开展“对话青年”“名师有约”“校友讲堂”“朋辈咖啡”系列活动,提供多维度、全天候、个性化指导服务。建立“学院-工作组-宿舍楼宇”包干机制。推进党建网格化全覆盖,联系学院党委与宿舍楼长结对子,成立14个工作组包干楼栋,建立175个楼小组,构筑“党员干部—党员教师—党员学生”三位一体的功能型社区党建工作矩阵。
打造“双螺旋”载体,育人阵地与智慧平台焕新升级
重构社区育人“空间共同体”。落实向新求质“3010”提升行动任务,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建设“知行社区”“至成社区”“跃动社区”等场域,拓展社区教育活动阵地功能。重构社区育人“价值共同体”。以“党建+医学人文”为核心驱动,打造“鹰翔园”“青春会客厅”“大体老师纪念园”“红石榴家园”“青创讲堂”等集党建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生命教育于一体的“一站式”情景教育阵地,引导学生探寻“赤脚医生”王桂珍从医之路,感悟“无言良师”王延涛医者担当。重构社区育人“数字共同体”。职能部门联学共建,推进“智慧学工”等数据平台整合。建设AI体验馆等数字展厅,依托“i里办”“AI问徐医”构建智慧思政“线上+线下”双轨阵地,智能匹配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
激发“双螺旋”活力,朋辈示范与实践赋能相得益彰
推进党团骨干领学领行。改建社区主理人团队,选树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组成学生党团骨干队伍,由社区“管理”转向学生“主理”。形成“1+N+N”教育模式,组建学生榜样宣讲团和朋辈导师结对共建队伍,开展“追光同行”系列活动,持续发挥榜样力量。推进思想建设走深走实。创建社区医学生成长成才学习课堂,举行“在马言马·健康中国”系列活动,将职业道德、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内容设计,实施精准思政。推进校园活动有声有色。拓展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开辟“读书吧”“书画室”“手工坊”,指导学生开展多彩社区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社区文化体验中收获成长。
凝练“双螺旋”成果,品牌价值与文化浸润互促共进
聚焦“品牌凝萃”,增强文化特色。聚力打造社区党建品牌集群,增设“医+”学生社区建设辅导员工作室、“E启说”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室等5个社区辅导员工作室,立足医学专业特色擦亮“汉泽祥”中医药文化品牌,凝练“久久防艾”“大爱急救”“鹰翔先锋”“大药精诚”等社区精品项目,塑造优秀示范典型,形成系列优秀工作案例。聚焦“医脉相承”,赓续文化基因。搭建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人文对话平台,举办“岐黄有术,本草无疆”中医药文化节、“诗韵润医心,翰墨传薪火”社区文化活动。聚焦“宣传辐射”,推进文化育人。
打造“双螺旋”范式,人才质量与治理效能协同并举
成果彰显促提升。通过建立社区多维科研育人体系,为学生创新提供深度引导,学生获得多项“挑战杯”国赛金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通过构建社区一体化生涯教育体系,以“精准画像+阶梯赋能”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斩获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金奖2项;通过打造社区特色场馆、6D-VR育人平台、发挥榜样激励效能,涌现国家级志愿实践类先进集体及个人荣誉14项。品牌集群显特色。打造“传承大医精神”系列品牌,积极参与校外文化交流,展示学生社区的品牌和风采,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提升社区知名度和辐射力。“一站式”学生社区“石榴园工作室”获评省级“红石榴家园”创建单位。内涵提升强质效。系统化思维推动社区高品质建设、多维度育人,工作网络全覆盖,社区治理高效能,在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动态评级中学校获评“A”级。社区建设风采展示视频作为江苏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优秀案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及“苏思享”平台展播。
报道链接:https://jsnews.jschina.com.cn/xz/a/202509/t20250924_s68d38e34e4b026ef529bc9f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