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南京六合区四合墩社区服务中心门前,徐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尤兴华正仔细校准血压计,为即将开始的服务做准备;不远处石柱林社区的教室里,口腔医学院的王苏琪调试着PPT课件,脸上带着一丝初上讲台的紧张。
这支由7名特殊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今年暑假期间来到南京六合区。他们,曾是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的受益者,如今带着知识和感恩的心,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成长的足迹:从受助到助人
队伍里的蒋传付,曾因助学贷款得以安心求学。此刻,他站在石柱林社区的讲台前,为孩子们讲述历史故事。教案是他自己设计的,从选题到互动环节,都倾注了心思。“当年那份资助让我能够专注学业,”他说,“现在能用所学回馈社会,感觉特别有意义。”
生活心理课的主讲杨凡,三年前是通过“绿色通道”带着爱心礼包入学的。这次,他设计的“感恩触摸”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体会着感谢与关爱。
带队王老师看着忙碌的学生们,欣慰地说:“他们既是老师,也是资助政策最好的‘代言人’,在徐医大,很多像他们一样受过帮助的孩子,都在用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家访:叩开家门,连接心房
结束白天的课程,志愿者们并未休息。他们背起简易的医疗设备,顶着暑热,走进当地学生家中。
尤兴华拿出血压计,轻声细语地为老人测量血压,仔细查看药瓶,叮嘱着用药注意事项和日常保健要点。志愿者们带来的不仅是政策信息和健康指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理解与关怀。每一次叩响门扉,都像是一次心与心的靠近。

白大褂下的温情:把知识送到家门口
周末的四合墩社区服务中心格外热闹。志愿者们组织了一场亲子医学科普活动。
“遇到有人噎住怎么办?”王大威和搭档一边清晰讲解,一边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长们认真地模仿着动作,孩子们也跃跃欲试。“流鼻血时仰头是错的哦!”另一位志愿者纠正着常见的认识误区,手把手教大家用正确的按压方法止血。如何包扎小伤口?志愿者们耐心地指导家长和孩子练习。实用的知识,让现场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原来是这样!以后在家遇到小问题心里就有底了。”一位家长边练习边说。看着学以致用的知识真正帮到人,志愿者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歌声与画笔里:让爱国心融入孩子心中
在石柱林社区,王大威播放了短片《我是小方》,孩子们被战地记者的勇敢深深吸引。“小方叔叔真勇敢!”“他爱我们的国家!”孩子们争相发言。王大威讲述着英雄的故事,一句“是有人替我们挡住了风雨”,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眼神里多了份思考。杨凡则教孩子们唱起了《歌唱祖国》,清澈的童声汇成一片,格外嘹亮,一股爱国之情充满了整个教室。

四合墩社区的活动室里,王天艾用“猜红歌”“识英雄”的小游戏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当《我和我的祖国》开国大典片段播放,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奏响,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肃立,跟着旋律大声歌唱,小脸涨得通红。王天艾用孩子们能懂的语言,讲述着那一刻的意义。王月月带着孩子们“画说祖国”,画笔下,五星红旗、天安门,还有他们心中的家乡新貌,色彩斑斓,童趣盎然。活动最后,所有人再次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在小小的活动室里久久回荡。

告别与播种:微光的力量
日子转瞬即逝。当队员们挥手告别孩子们清澈而依依不舍的目光时,他们的背包里,除了实践的收获,还装着冶山街道清晨的清凉、孩子们纯真笑脸带来的力量,以及那份亲手将一点微光传递给他人的踏实与感动。
回望来路,队员们更能理解自身蜕变的意义。他们曾是另一盏灯下的被照亮者,如今,他们成了为孩子们点亮微光的人。资助,赋予人力量,让爱生生不息;育人,引导人从“学会自立”走向“帮助他人”。他们在冶山播种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远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这些种子已在幼小的心灵里悄然扎根,静待有一天破土而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再去照亮更多的人。这温暖的传递与生命的绽放,便是希望最好的模样。
报道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b7e618e4b0a4a27e84ff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