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来帮您!”10月2日,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奶奶拖着沉重的行李,在徐州东站地铁站自动扶梯口犹豫不前,正在站台值守的徐州医科大学志愿者武若炜立刻上前,接过行李并搀扶老奶奶上楼梯。在站厅等候的另一名志愿者早已准备就绪,接力引导、协助出站、指引换乘……短短3分钟,一场温暖的“爱心传递”悄然完成。
这一幕,正是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活跃在徐州各大交通枢纽与景区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缩影。
这个假期,随着游客量持续攀升,徐州火车站、高铁站、地铁站及热门文旅景点迎来客流高峰。在熙攘的人流中,一抹抹鲜艳的“志愿红”格外醒目,徐州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放弃休息,走上志愿服务一线,用热情与专业为来往旅客提供信息咨询、客流引导、票务协助、扶老助残等贴心服务,让文明与温情在城市脉络中流淌。
闪耀志愿服务之光
1号线与6号线换乘枢纽的徐州东站,是志愿服务的重点区域。徐州医科大学405名大学生志愿者分批上岗,承担起高铁站及市区各重要点位的保障交通顺畅的重要任务。
“早上10点集合签到,领取红马甲,接受岗前培训后迅速进入状态。”武若炜说,她所在的小组每小时轮班一次,既要指导乘客使用自助购票机,又要解答复杂的换乘路线问题,还要在高峰时段疏导人流、维持秩序。“一天下来,腿是酸的,嗓子是哑的,但心里是暖的。”
面对激增的客流量和部分市民对新线路的不熟悉,志愿者们主动补位、灵活应对。他们不仅熟记各出口公交接驳信息,还总结出“三问三导”服务法——问目的地、问同行人、问特殊需求;导方向、导工具、导应急通道,极大提升了通行效率。
“我们发现很多游客第一次来徐州,对汉文化景点特别感兴趣,就会介绍一些历史背景。”武若炜笑着说,“没想到做志愿者还能当‘临时导游’。”
据徐州医科大学团委黄煦涵老师介绍,本次志愿服务自9月28日启动,已连续服务6天。学校精准对接团市委、地铁集团和属地政府需求,组织342名学生驻守1、6号线徐州东站地铁站,另有63人分布于火车站、丰储街、斯诺克国际巨星邀请赛等场所。“报名3天就超300人,同学们的热情远超预期。”
为确保安全与服务质量,校团委联合多方开展通识培训,并建立“校—院—班级—小组”四级沟通管理体系,选派15名骨干学生全程协调。黄煦涵表示:“这不仅是一次服务行动,更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中锤炼了沟通能力、应急反应和社会责任感。”
织密文旅服务网络
“杨同学,请注意A区人流已接近饱和,建议增派两名引导员!”对讲机里传来指令,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杨耀丞立即调整部署,将原本负责清洁的两名队员临时调往入口处协助分流。
在彭城广场商圈、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龟山汉墓景区等地,一支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身着统一标识的马甲,或引导游客有序通行,或清理地面垃圾,或耐心讲解,成为城市文明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您顺着这条通道直走200米,右转就能看到地铁指示牌啦!”面对焦急赶车的旅客,志愿者总是第一时间上前,微笑指引、手势清晰。游客感慨:“这些孩子比导航还靠谱!”
“我们采用‘3+2+3’时间安排模式,即每日3次巡查、2次调度会、3次岗位轮换,确保各点位响应及时、衔接顺畅。”杨耀丞说,全校志愿者被分为咨询组、引导组、秩序维护组和环境保洁组,实行动态调配机制。
国庆期间,徐州各高校志愿者活跃在交通、文旅、赛事等多个领域,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从一次温暖的搀扶到一场默契的爱心接力,从一句耐心的回复到一路贴心的陪伴,这些看似平凡的服务瞬间,汇聚成城市最动人的温暖记忆。
报道链接:https://hfyapp.hanfenghao.com/contentDetail?contentId=1974446407144906752